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业导向
第三产业

  明代,境内罗店、大场、江湾、月浦、广福各镇商业已有一定的规模。到清末民初,有县城、罗店、江湾、大场、广福、刘行、杨行、月浦、盛桥、殷行、真如、高桥、彭浦、吴淞等市镇和新兴、顾村、陈行、北川沙、胡家庄等37个村集。市镇中以罗店、江湾、大场、吴淞四大镇市面最盛,镇上商铺林立,行业众多,经营各有特色。民国26年(1937年)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日战争中,县内集镇遭到破坏,商业损失惨重,民国32年,日伪实行“清乡”,封锁交通,统制物资,商品奇缺,市面萧条。抗战胜利后,美货倾销,货币贬值,经济崩溃,商业经营陷于困境之中。到1949年5月,全县(包括北郊区)有商业户2550家,从业人员6470人;合作社10所,社员4445人。

  解放后,国家在加速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,积极扶持供销合作社。1956年全县完成了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从此,商品流通渠道和市场经营比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社会主义商业占绝对优势。1958年后,体制多变,集体商业向全民所有制过渡,供销社并入商业局,基层社改称国营商店,合营、合作、个体商业向全民、集体过渡,网点撤并,自由市场基本停止,致使商品流通渠道单一,物流不畅,影响经济发展。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,国营商业与供销社重新划开,恢复集市贸易,扩大和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,商业购销相应上升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供销社再度并入国营商业,网点大并大撤,个体商户、集市贸易被当作“资本主义尾巴”加以限制,商品流通渠首又趋向单一,经济被搞得很死。

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逐步改革商业体制,县商业局改为县供销社,全县商业经营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管理,发展多种经济形式,形成多渠道、少环节的商业流通体系,改变了过去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。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,商业经营管理和设施条件也有很大改善,市场出现日益繁荣兴旺的景象。1987年,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45515万元,比1978年增长1.5倍,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占78.39%,集体商业占17.75%,个体商业占3.86%。农副产品收购金额13070万元,比1978年增长82.72%。全县商业机构和网点2182个,比1958年增加88%,从业人员20406人。各系统网点与从业人员分别为:国营商业241个3363人;供销社商业410个,5449人;集体商业445个,10124人(包括乡村办业166个,3690人);个体商业1086个,1470人。区供销社联合社下设农业生产资料、烟糖、果品、五金、百货、医药、石油煤炭、食品、饮食服务、农副产品、废旧物资11个专业公司,8个商办工厂,1个汽车运输公司,18个基层供销社,2个贸易公司。区物资局下设木材供应、金属材料、物资综合利用、建筑材料、化工轻工、农机机电、生产资料7个专业公司,及罗店、横沙、长兴3个综合供应站。

 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。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30.0亿元,可比增长26.1%,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宝山区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.3%,比上年提高0.4个百分点。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统计,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额100.6亿元,比上年增长60.9%,占宝山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1.0%;施工面积917万平方米,增长62.5%;竣工面积286万平方米,增长77.0%。房产交易中心数据显示: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68万平方米;商品房销售额103.6亿元;存量房全年成交面积120万平方米;存量房成交额64.1亿元。

  在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情况下,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持续增长,贷款增长趋缓。至年末宝山区共有银行14家,本外币存款余额874.4亿元,比年初增长14.0%,增加107.5亿元;银行贷款余额475.6亿元,比年初增长7.7 %,增加33.9亿元,其中短期贷款171.6亿元,比年初减少21.4%,中长期贷款261.4亿元,增长75.7%。


与我们联系
  • 联系电话:+86-0512-53660867
  • 传  真:+86-0512-53660867
  • 邮  箱:info@investchn.com
Copyright © 2015-2025 InvestCH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:投促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