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延祐二年(1315年)大场有东阳义塾。明代在月浦、江湾、罗店等地有书院和小学。清代乾隆年间有义塾。道光年间在县城与罗店各有1所书院。同治、光绪年间有义塾16所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县城兴新学,光绪三十一年全国废科举时本县已有小学20所。到宣统三年(1911年),全县有小学41所。民国纪元(1912年)后又陆续兴办一批小学。民国13年创办县立初级中学。清末民初,复旦、中国、同济、劳动、上海、持志等一批高等院校在境内吴淞、江湾地区设立。民国21年陶行知在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。民国26年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日战争爆发,学校几乎全毁。1949年解放前夕,宝山县和上海北郊地区共有小学137所,学生18956人,中学10所,学生3268人。
解放后,工农子女入学人数激增,普通教育迅速发展。但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教育事业横遭破坏,升学考试被取消,学制被缩短,教育质量显著下降。1978年后,调整中、小学布局,恢复秋季招生和升学考试制度,同时发展成人教育。1981年全县基本完成扫盲任务。1983年普及小学教育,城镇地区普及初中。1987年末,全县共有幼儿园246所,小学130所,中学25所,中专、进修学校、职校、成人业余学校等20所,电大分校1所;中小学在校学生47113人,教师 2893人。1958年到1987年30年间,教育经费共达15707万元,其中1983年到1987年4年达6350万元。1977年到1987年11年中,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的共3831人。
2010年,宝山教育围绕育人为本、提高质量、促进公平、创新发展的中心任务,努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。至年末,全区有教育单位275个,其中中学54所,小学73所,幼儿园128所,其他教育机构20所;学生数14.5万人,教职工人数1.3万。各级各类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协调发展,3岁-6岁婴幼儿入园率达到99%以上,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%,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超过98%,0岁-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率达98%,社区教育培训率达到68%,区域内来沪务工人员同住子女100%享受免费义务教育。追求优质均衡,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。一是促进城区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;二是加强与其他区及高中合作;三是加强高中教育,引导优质发展。宝山教育获:全国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区、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优秀达标区、上海市教育系统“五五”普法先进单位、上海市学法用法示范机关。